_名星同款眼镜

43岁能做激光治疗近视吗

本文目录

科普:一篇文章详述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那些知识

在中国,大约43%的人罹患近视,而在大学生群体,则更夸张到每10个人就有9个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近视。

一般人对于近视形成的原因,可能初步理解是用眼过度或眼疲劳引起的。

然而,实际上,引起近视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一份比较权威的研究结果显示,近视可能与“光线不足”有关!

近视的形成过程我们的眼睛的前部由最前部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组成。

虹膜的收缩-舒张,直接导致瞳孔大小的改变,从而控制光线进入眼睛的数量。

而晶状体是一种可变厚变薄的特殊结构,它是由与之连接的睫状肌的收缩-舒张来完成该过程的。

睫状肌收缩,晶状体被拉伸变薄,则晶状体的折射曲率变小;而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则变厚,折射曲率变大。

人眼之所以能够自如地看见远处和近处,就是在晶状体折射曲率调节下,来完成的这一过程。

但是,当人的晶状体系统,比如睫状肌的收缩放松失常,它就无法正确地将其调节到合适的折射曲率。

于是,在人的眼前看到的就是一片模糊,即近视产生了。

理论上讲,晶状体出现问题,应该对其进行修复才是解决近视问题的根本方法。

但是,晶状体位于眼内,要想对其进行操作,在目前阶段来讲,并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于是,有人就想到,同样是改变整个眼的折射曲率,为什么不能在角膜上来做点工作呢?

首先,角膜位于最外表,非常容易直接操作。

其次,角膜虽然很小,但是它的折射作用却是最大的。

于是,一种对近视患者角膜进行“打磨”的手术,渐渐诞生了。

PRK技术1980年代,一种叫做激光光学角膜切割术的眼科手术,开始在临床上被运用在近视矫正中。

其大致过程,很简单粗暴:直接用特制的手术工具对角膜进行切割,以矫正近视。

该过程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

第一步,在角膜上滴上一些眼药水,软化角膜;

第二步,用特制的手术设备在角膜上进行切割;

第三步,再用激光进行细致打磨;

第四步,贴上薄镜片来保护角膜,直至角膜愈合。

该手术后来被证实存在很多副作用,比如眼干、炫光、飞蚊症等。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一种叫做“圆锥角膜”的恶性并发症。

我们知道,角膜内的营养滋润是由一种叫做房水的液体来完成的。当进行PRK手术之后,角膜外层被切割变薄之后,可能会导致外层结构被房水的压力顶出,进而出现上述的圆锥角膜。

圆锥角膜发生后,可导致失明,最佳的解决方法是眼角膜移植,而眼角膜供体往往长期不足。

LASIK技术在经过大概十多年的摸索前进,人们后来在PRK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以减少并发症。

于是,一种叫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技术出现了。

该技术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用如下几张图来介绍。

首先,技术人员会设备将近视患者的眼球固定,以暴露角膜。

随后,再用特制的切割设备,顺着角膜的方向进行切割。

当然,这里可不是像PRK技术中那种直接对角膜进行切割,它只是制作瓣膜。

等瓣膜制作完成之后,小心翼翼地将其翻起。

最后,用激光技术对瓣膜下的角膜层进行“打磨”。

在激光的微创打磨下,角膜层一点点变薄,但是这种打磨方式要比PRK直接切割下要优越很多。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过激光打磨之后的外层角膜“坚硬度”要要好很多。

最后,将角膜瓣膜轻轻盖上,如此LASIK激光手术就完成了。

LASIK技术,确实要比PRK先进很多,副作用也相对较少,这曾经是近视矫正手术的最优选择。

但是,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叫做SMILE的技术(飞秒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SMILE技术(飞秒技术)飞秒技术的最大突破,就是它在激光的精细操作下,连LASIK中的制作瓣膜的程序也省掉了。

其大致流程如下:

首先,运用不同频率的激光在电极作用下,产生气泡分离角膜。

如此,就好比在整个角膜内部进行了特定切割,以制作了某个游离的角膜薄层。

然后,再用激光对被切割的局部进行小范围切口,方便将角膜薄层取出。

最后,用钳子将游离的角膜薄层取出,如此飞秒手术就完成了。

该技术的切口只有6毫米,而在LASIK技术中,其切口可达20毫米,这算是一种非常大的提升。

飞秒技术的副作用就更少了,全过程只需60秒即可完成。

结语近年来,人们一提到激光近视手术还停留在当年最早关于激光手术的副作用多的阴影下。

再加上,很多人对眼科医生自己“宁愿戴眼镜,也不做激光矫正手术”来确信该技术是“不安全”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做了激光矫正手术并不代表以后就不会再得近视了。

其次,医生属于高强度职业,相较于常人罹患近视的风险较高。

最后,每个医生自己对该技术的理解存在自己的看法,很难将某个个人的观点代表整个群体的意见。

总的来讲,飞秒技术早已不像当初的那些简单粗暴的近视矫正手术,它是十分安全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们现在不是在担心,这种技术在短时间上的副作用。

人们比较关注该技术是否会存在某种未知的长期副作用。

比如,做完该激光手术之后,是否会在十年或二十年后,存在视力恶化等危重副作用。

对于这一点,公正来讲,不排除有这个可能。

而这又需要很长时间的随访调查研究。

当然,保守一点是对的,慎重可以使我们更安全。

但是,从该技术目前的研究来看,是十分安全可靠的。

原创 民生频道“激光治近视 损伤不可逆”事件的真相与启示

序:由于本文内容和观点与原新闻的观点不同,本人愿意妥善受理网友赐予我的板砖,但我惧怕大家不看完本文内容就起哄的喷子。

据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报6月16日的报道:程先生在1998年时候,选择了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自己的中度近视(左眼500度、右眼550度),到2003年的时候因为考驾照,发现自己的矫正视力下降,且无法通过配镜提高视力,一直到现在,程先生视力状况不断恶化,伸手不见五指。记者随即到郑州部分眼科医院就近视手术进行了暗访,发现医生都在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忽略手术的并发症,在患者手术前,不会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之后采访了郑州人民医院眼科的谢坤鹏医生,谢医生说手术确实有风险,因为手术后使用了激素药物处理炎症,对于对激素敏感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青光眼,并造成不可逆的视神经损伤。

笔者的观点:

首先对程先生的不幸表示同情,并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眼底病医生可以帮到他。

其次,对报道的新闻内容的公正性表示质疑,对记者的不负责态度表示遗憾,理由如下:

1、报道中宣称:1998年程先生拥有和正常一样的视力,只是有一点近视,左眼500度,右眼550度……

真相和启发:

关于记者将一个500度、550度轻描淡写的读为一点近视,且在前面还加上一句和正常一样的视力,表示无法理解,500度、550度属于一个中度近视,达到600度以上就是高度近视。而近视和本次事件的主要凶手青光眼的关系是这样的:中度近视(300-600度)人群中青光眼的发病率约是正常人的3倍,高度近视患病率是正常人的9倍。【1】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希望记者和近视的朋友们都要注意,特别是高度近视的病人,不要认为近视仅仅是单纯的看不清东西,戴个眼镜就可以解决,应该定期检查,检测自己的眼压状况。

2、视频中宣称程先生前往医院就诊,眼科主任一按眼睛,一摸,说程先生就是标标准准做准分子手术引起的后遗症,你已经眼压高了,对眼底有损伤了?

真相和启发:

我瞬间惊呆了,对于眼压特别高的患者,触摸到眼睛上会感觉眼睛像石头一样的,靠这个经验在没有设备的前提下,可能粗略的做出一个高眼压的判断,但是你要诊断是不是青光眼,以及进一步的明确青光眼的类型进行治疗,靠这个触摸并不靠谱。更何况患者还能立即判断出是近视手术引起的,我觉得太神了,比赌圣都厉害,手术前后角膜表面有几十微米的改变,他都可以触摸出来,不得了,不得了,我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诸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慧眼辨别。

3、患者描述在1998年做近视手术,没有人告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会有什么不利影响,记者暗访中,医院也不曾告诉患者近视手术的风险,患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真相和启发:

1998年的时候,可能当时还没有使用知情同意书,但是目前的各个医疗机构,在实施手术的时候一定都会有知情同意书,要求阅读并签字,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医生还会对该内容进行解释,这不是医生个人好恶的事,也不是什么主动或者被动的事,这是一个卫生法规要求必须强制执行的内容。视频中(3分30秒)其实也有片段,一个医生拿笔笔画讲解了近视手术的原理,并在后面拿出一个纸张给记者看,但是记者以看不懂来推辞,这张纸应该就是知情同意书,近视手术患者前都会看到的,上面罗列了可能出现的风险。目前我国的医患双方的医疗知识差距很大,一张知情同意书患者很难看懂,患者可以在有疑问的时候向医生询问,或者手术前多了解点近视手术的知识,让医患双方可以高效率的沟通。

4、记者:医生表示手术方式不同,价格也不同,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的效果都是非常的好。

真相和启发:

很难理解记者的动机和目的,但是隐约中感觉记者是在告诉大家医生强调了手术的效果,忽视手术风险,其实在这句话之前,就有医生表示,近视手术前要做一个检查,通过检查才可以判断患者是不是适合手术以及适合什么手术方式,正因为不同的手术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就是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需要有相应的优化的解决方案,才使得近视手术的手术方式不断的有创新,也因此而价格不同,如果患者选择了适合自己眼睛的手术,效果会更加理想,否则如果患者选择不适合自己眼睛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会很差的。希望近视患者牢记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所有手术方式的效果都非常好的话,是记者杜撰,而不是事实。

5、篇末记者采访了郑州人民医院的谢坤鹏医生,谢医生给出一个结论,近视手术患者术后用了激素导致眼压升高,对眼底造成了不可逆损伤,证实了程先生悲惨的经历,就是近视手术引起的。

真相和启发:

我和我的朋友(非医学专业的)一起看了这个视频,朋友说:完蛋了你们眼科又出问题了,你们眼科都有医生给这个患者开证明了,近视手术有风险。而实际上,篇末这位医生并不是程先生的主治医生,记者采访的时候,询问的也并不是关于程先生的情况,而是类似于下套式的询问医生,后期剪辑到一起的。因为知道该视频被互联网放大,我托朋友找到谢医生询问该事件,他都说完全不知道程先生的事件。而对于准分子术后使用眼药水导致眼压高的问题,我查阅了相关的学术资料,准分子激光手术后,使用氟米龙4-6个月,发生青光眼的几率为6.1%【2】,对这类病人,经治疗眼压均可降至正常。【3】

结论:

1、关于程先生的悲惨经历,特别是视神经萎缩的原因没有深度报道,对很多事情小编还是心存疑问,我们讲错就错的来说下,近视、青光眼、眼底损伤的关系,主流的学术都普遍认为近视患者是罹患青光眼的高发人群,特别是中高度近视患者【1】大多数研究显示角膜屈光手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变薄和角膜层间囊样综合征使得眼压测量值降低,极易发生青光眼

的漏诊;术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得激素易感者眼压升高。所以,屈光手术医师应重视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的长期追踪与监测。【4】开展屈光手术的医院也应该强化自己的术后跟踪服务体系,定期给这类患者提醒,作为自己的增值服务,给患者的安全再增加一个保障。

2、关于媒体,《民生大参考》确实是我非常喜欢的电视节目,但是这一期节目,让我对大参考有了新的看法,都给自己的节目上了“最深度”,我希望媒体的朋友,可以多介绍下患者的病情,多询问,眼底病专家、青光眼病专家、屈光手术专家的意见,由这3个专业组,给出一个意见,并汇总出一个可以规避这个风险的方案,告诉大家,让其他患者受益。而不是哗众取宠,利用医患矛盾,博得不明真相的网民一起起哄,加剧医患矛盾。我不相信民生大参考的记者朋友,做一个节目,目的就是为了让网民骂骂眼科医生,我认为你们有责任告诉大家真相,有义务帮助大家如何规避风险。

3、近视手术本身确实存在风险,相关的内容都已经在知情同意书上罗列,安全始终是每一个屈光手术医生首先考量的要素,不存在故意隐瞒风险。不懂之处,如果大家愿意,可以联系我或者找专业的医疗人士咨询,获取客观科学的依据。

【尾】非常抱歉我的粉丝们,本来这个文章要在周六就要写好的,由于自己不小心生病了,故而延迟,从周日晚11点到周一凌晨3点,我在加班完成,兑现自己的承诺,但是依然还是迟到了,对不起。

参考资料:

1、游启生,近视是青光眼发病的危险因素,《中华眼科杂志》,2014(5)

2、李春武,张建华,黄翠萍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和青光眼的临床分析《中华眼科杂志》,1999,35(3):179-182

3、刘蕾,丛爱宁,左天南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并发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或青光眼

《临床眼科杂志》,1999(2):112-113

4、晏晓明重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青光眼的诊断《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7-9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120

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安全吗?它的具体操作原理是什么?

在中国,大约43%的人罹患近视,而在大学生群体,则更夸张到每10个人就有9个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近视。

一般人对于近视形成的原因,可能初步理解是用眼过度或眼疲劳引起的。

然而,实际上,引起近视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一份比较权威的研究结果显示,近视可能与“光线不足”有关!

近视的形成过程我们的眼睛的前部由最前部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组成。

虹膜的收缩-舒张,直接导致瞳孔大小的改变,从而控制光线进入眼睛的数量。

而晶状体是一种可变厚变薄的特殊结构,它是由与之连接的睫状肌的收缩-舒张来完成该过程的。

睫状肌收缩,晶状体被拉伸变薄,则晶状体的折射曲率变小;而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则变厚,折射曲率变大。

人眼之所以能够自如地看见远处和近处,就是在晶状体折射曲率调节下,来完成的这一过程。

但是,当人的晶状体系统,比如睫状肌的收缩放松失常,它就无法正确地将其调节到合适的折射曲率。

于是,在人的眼前看到的就是一片模糊,即近视产生了。

理论上讲,晶状体出现问题,应该对其进行修复才是解决近视问题的根本方法。

但是,晶状体位于眼内,要想对其进行操作,在目前阶段来讲,并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于是,有人就想到,同样是改变整个眼的折射曲率,为什么不能在角膜上来做点工作呢?

首先,角膜位于最外表,非常容易直接操作。

其次,角膜虽然很小,但是它的折射作用却是最大的。

于是,一种对近视患者角膜进行“打磨”的手术,渐渐诞生了。

PRK技术1980年代,一种叫做激光光学角膜切割术的眼科手术,开始在临床上被运用在近视矫正中。

其大致过程,很简单粗暴:直接用特制的手术工具对角膜进行切割,以矫正近视。

该过程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

第一步,在角膜上滴上一些眼药水,软化角膜;

第二步,用特制的手术设备在角膜上进行切割;

第三步,再用激光进行细致打磨;

第四步,贴上薄镜片来保护角膜,直至角膜愈合。

该手术后来被证实存在很多副作用,比如眼干、炫光、飞蚊症等。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一种叫做“圆锥角膜”的恶性并发症。

我们知道,角膜内的营养滋润是由一种叫做房水的液体来完成的。当进行PRK手术之后,角膜外层被切割变薄之后,可能会导致外层结构被房水的压力顶出,进而出现上述的圆锥角膜。

圆锥角膜发生后,可导致失明,最佳的解决方法是眼角膜移植,而眼角膜供体往往长期不足。

LASIK技术在经过大概十多年的摸索前进,人们后来在PRK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以减少并发症。

于是,一种叫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技术出现了。

该技术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用如下几张图来介绍。

首先,技术人员会设备将近视患者的眼球固定,以暴露角膜。

随后,再用特制的切割设备,顺着角膜的方向进行切割。

当然,这里可不是像PRK技术中那种直接对角膜进行切割,它只是制作瓣膜。

等瓣膜制作完成之后,小心翼翼地将其翻起。

最后,用激光技术对瓣膜下的角膜层进行“打磨”。

在激光的微创打磨下,角膜层一点点变薄,但是这种打磨方式要比PRK直接切割下要优越很多。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过激光打磨之后的外层角膜“坚硬度”要要好很多。

最后,将角膜瓣膜轻轻盖上,如此LASIK激光手术就完成了。

LASIK技术,确实要比PRK先进很多,副作用也相对较少,这曾经是近视矫正手术的最优选择。

但是,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叫做SMILE的技术(飞秒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SMILE技术(飞秒技术)飞秒技术的最大突破,就是它在激光的精细操作下,连LASIK中的制作瓣膜的程序也省掉了。

其大致流程如下:

首先,运用不同频率的激光在电极作用下,产生气泡分离角膜。

如此,就好比在整个角膜内部进行了特定切割,以制作了某个游离的角膜薄层。

然后,再用激光对被切割的局部进行小范围切口,方便将角膜薄层取出。

最后,用钳子将游离的角膜薄层取出,如此飞秒手术就完成了。

该技术的切口只有6毫米,而在LASIK技术中,其切口可达20毫米,这算是一种非常大的提升。

飞秒技术的副作用就更少了,全过程只需60秒即可完成。

结语近年来,人们一提到激光近视手术还停留在当年最早关于激光手术的副作用多的阴影下。

再加上,很多人对眼科医生自己“宁愿戴眼镜,也不做激光矫正手术”来确信该技术是“不安全”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做了激光矫正手术并不代表以后就不会再得近视了。

其次,医生属于高强度职业,相较于常人罹患近视的风险较高。

最后,每个医生自己对该技术的理解存在自己的看法,很难将某个个人的观点代表整个群体的意见。

总的来讲,飞秒技术早已不像当初的那些简单粗暴的近视矫正手术,它是十分安全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们现在不是在担心,这种技术在短时间上的副作用。

人们比较关注该技术是否会存在某种未知的长期副作用。

比如,做完该激光手术之后,是否会在十年或二十年后,存在视力恶化等危重副作用。

对于这一点,公正来讲,不排除有这个可能。

而这又需要很长时间的随访调查研究。

当然,保守一点是对的,慎重可以使我们更安全。

但是,从该技术目前的研究来看,是十分安全可靠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